党的十六大后,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各地方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部署,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全国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全面实施,参观人数比免费开放前增长数十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了数字化,年放映达800万场,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农家书屋工程覆盖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共建成达到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39万余家。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的成功实施,文化服务源源不断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有效解决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难等问题。
经过这一时期的建设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发展,部分年龄、性别、职业、地位,人民群众均得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节选自《改革开发简史》第四章)
下一篇:【微党史】迎来“科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