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微党史

【微党史】俄国十月革命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时间:2023-06-20    来源:    字号:  
分享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青壮年被征召参战,致使土地荒无、粮价暴涨、物资奇缺。为维持战争,沙皇实行残酷的军事独裁统治,政府腐败无能,一些将领通敌叛国,土兵伤亡无数,大批领土沦陷。所有这一切,使人民群众对沙皇专制制度深恶痛绝,土兵厌战反战情绪不断高涨。1916年俄国国内发生1500多次罢工,有150万名士兵成为逃兵。农民抗租夺粮,烧毁庄园,捣毁乡村政权。统治阶级上层也发生了危机,首相和大臣走马灯似的撤换。

列宁说过:“只有‘下层’不愿照旧生活而‘上层’也不能照旧维持下去的时候,革命才能获得胜利。”当时的俄国正是处于这种状况。1917年3月3日,彼得格勒6万多名工人举行罢工,罢工者与警察发生了冲突。12日(俄历2月27日),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驻守在彼得格勒的6万名土兵参加了武装起义。各地方也纷纷响应起义,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最终,统治俄国304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二月革命是继1905年革命后俄国第二次民主革命,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月革命后,革命的一部分领导权被资产阶级、孟什维和社会革命党所窃取,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列宁在谈到这两个政和质和特点时说:“所谓两个政权并存,就是说有两个政府存在:一个是主要的、真正的、实际的、掌握全部政权却的资产阶级政府,即李沃夫之流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补充的、附加的、‘监督性的’政府,即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它没有掌握国家政权机关,但是它直接依靠显然是绝大多数的人民,依靠武装的工人和士兵。”两个政权共存的局面,反映了二月革命后俄国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作为俄国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表明俄国革命正处于一个过渡的、发展中的阶段。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遏制革命继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因而它并不想改变沙政皇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对外仍坚持参加世界大战,对内坚持镇压民众的反抗。二月革命的成果实际上落入资产阶级手中。

在俄国革命处于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列宁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于1917年4月16日回到俄国,在彼得格勒芬兰车站受到工人和士兵的热烈欢迎。列宁在车站广场的装甲车上,向群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的口号。次日,他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列宁分析了俄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明确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沙星制度推翻以后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不能仅仅停留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就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根据列宁《四月提纲》的精神,布尔什维克党将争取群众、发动群众作为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鼓动。1917年7月,临时政府遵从英帝国主义的意愿,继续驱使前线士兵进攻,结果遭受灾难性的失败。消息传来,引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游行示威,却招致临时政府的血腥镇压,这就是“七月事变”。为了推卸责任和转移视线,临时政府污蔑列宁接受了德国皇帝的金钱资助来对抗俄国,企图将战争失败的责任加到布尔什维克党身上,并以“发动军事政变”等罪名,下令逮捕列宁等领导人。为了躲避反动政府的追捕,列宁装扮成割草人匿居于拉兹里夫湖畔。他身居草庐,洞观局势,笔耕不辍,于1917年八九月写成《国家与革命》,深刻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捍卫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为俄国革命提供了及时的思想指导。

“七月事变”改变了俄国国内的政治状况和阶级力量对比。此后,俄国的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土兵暴动进一步发展,革命形势日渐成熟,但武装夺取政权时机尚未完全成熟。就在这时,局势发生了急促变化。8月25日,科尔厄洛夫叛乱爆发。在立宪民主党的支持下,沙军队的总司令科尔尼洛夫把“野蛮师”和哥萨克调动到彼得格勒,蓄谋发动军人专政的反革命政变,以图复辟君主制度。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工人赤卫队对科尔尼洛夫叛军作战取得胜利,大大提升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威信,促使全国各地苏维埃迅速布尔什维克化。在军队中,大部分士兵拥护布尔什维克党的主张。据此,列宁认为,武装起义的时机成熟了。

然而,列宁关于迅速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主张,遭到布尔什维克的讥讽和反对,也受到布尔什维克党内、成员反对。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不具备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车队状况,还是人民群政治悟都不够,他提出,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第二国际的理论权威也指责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搞早了、搞糟了。其中,考茨基的言论最为尖刻,他攻击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无非是一种想要超越或者用法令来取消那些自然的发展阶段的大规模试验而已”,就像“一个怀孕妇女,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考茨基的“早产论”一出台,列宁等人就在理论上对它进行了有力批驳。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实践上宣告了“早产论”的破产。然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早产论”又死灰复燃,这不过是历史上理论斗争的返照。

那么,究竟应怎样看待十月革命的发生呢?

首先,十月革命的发生具有特殊的客观条件。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主权独立的俄国的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发展,为十月革命造就了基本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前提。与印度、中国和其他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暴力、商品、贸易强行纳入世界历史一体化的家不同,俄国尚保持着独立,走着一条独特的道路。19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生产总值已经居于欧洲第四位世界第五位,这表明俄国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总水平仍然属于欧洲最落后的国家。在欧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下,俄国的资本主义也很快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它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形成了国家调整生产和分配的机构,这就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前提。这些特点,正是当国的革命条件优于亚非拉国家的地方。第二,俄国特殊的环境为十月革命造就了阶级条件。十月革命前俄国的无产阶级虽然只占人口的少数,但是它有非常突出的特点:产业工人大都集中在工业较为发达的少数大城市;他们遭受封建地主资产阶级和沙皇的多重压迫,对革命的要求非常强烈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同农民有着特殊的联系,战争造成的痛苦又加强了工农的联系。尤其重要的是,俄国革命有一个坚强有力且富有斗争经验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这些特点,正是当时俄国工人阶级优于西欧工人阶级的地方。第三,持续3年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十月革命造就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战争异乎寻常地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危机,既削弱了沙政府在俄国的统治力量,也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势力,为俄国无产阶级冲破帝国主义阵线的最薄弱环节、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可能。这些特点,为十月革命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历史机遇。

其次,十月革命的发生有着有利的主观条件。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布尔什维克党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准备。这主要体现为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完成的一系列理论创新,特是他提出的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第二,俄国人民有坚定革命传统,对结束战争的愿望强烈。列宁强调,1912年以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发生过像俄国发生的参加人数如此众多、斗志如此顽强、形式如此多样、威力如此巨大的政治罢工。这表明,俄国工人阶级不是用语言,而是用实际行动进行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沙皇俄国在军事上、经济上和政治上陷入了严重困境,给俄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和困苦,人民迫切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第三,挽救和保护民主革命成果的迫切要求。1917年8月科尔尼洛夫发动反革命叛乱的事变,深刻教育了人民,他们认识到如果不采取社会主义革命的步骤,就不能保住民主革命的成果。在俄国民众革命热情高涨的情况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把握了特殊的革命形势,顺应历史发展和人民的要求,将广大人民群众争取“和平、土地、面包”的斗争及时引向了社会主义革命。

最后,十月革命的发生并不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终究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是这种变革并不意味着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总是整齐划一的,相反,常常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从历史上看,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已有从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例如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得多,但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却迟于西欧。正如列宁所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如何正确判断和把握俄国革命的大势?在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机遇稍纵即逝,列宁迅速作出了判断和选择。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应该从实际出发,而不是抱着昨天的理论不放。俄国武装夺取政权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如果错过这样的时机,“历史是不会饶恕我们的”。

历史证明了列宁判断的正确性。俄历1917年10月24下午,武装起义开始。当晚,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了震撼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上午,起义者占领了彼得格勒的所有重要据点。晚上9时40分,根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攻打冬宫的炮声。起义群众很快就占领了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的成员。当晚,全俄苏维埃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建立苏维埃政府,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临时政府被推翻,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了。随后革命迅速向全俄发展,到1918年春,全国范围内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它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从根本上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首先,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本变为现实,它像一座灯塔,在它的影响和鼓舞下,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阶段。过去的一切革命,都是新的剥削阶级统治者取得政权,由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革命以后劳动者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依然如故而十月革命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使数百年来人们对建设美好新社会的憧憬开始成为现实。与资本主义制度不同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制度的出现,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指出:“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从此,世界进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存并相互竞争的时代,人类历史进入新纪元。

其次,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国际帝国主义阵营中的薄弱环节,这不仅是对俄国帝国主义统治的根本摧毁,也是对国际帝国主义统治的沉重打击。受其鼓舞,欧洲出现革命高潮,1918年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1919年匈牙利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的工人运动不断高涨。

再次,它激励了中国和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思想的激励下,许多国家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中国的“五四运动”、朝鲜的“三一运动”等蓬勃发展,对于打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推动落后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最后,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一大批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提升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力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传播。习近平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十月革命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寻求解放展现了一条新道路,许多国家受其鼓舞纷纷成立共产党,世界社会主义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为了适应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于1919年3月成立。

(节选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第三章)